本文为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如有违规请版主大人手下留情!
1941年6月下旬至1944年末,许多曾经与纳粹分子合作过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在1941年至1944年期间杀害了波兰东部6—8万波兰人……在德国的默许之下,乌克兰人大举驱逐或公然屠杀居住在乌克兰西部的波兰人(更不用说犹太人)……乌克兰人为战后最终接管这些地区做好了准备。
——Gross, Jan Tomasz. Polish Society Under German Occupation - Generalgouvernement, 1939-1944 [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192-195 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时互相划分势力范围,密谋瓜分东欧。
1939年9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入侵波兰,在结下来的数年中,东波兰的乌克兰人较多的地方,便陷入了血风腥雨。应该指出的是,早在纳粹到来之前,这些地方的暴行就早已开始。
1939至1941年期间苏联政权的官员、保安部队以及“共产主义”支持者在苏联占领的波兰、波罗的海和罗马尼亚领土上大规模屠杀波兰人、罗马尼亚人、马扎尔任、波罗的海人以及犹太人,这一点不应被忽视。上述屠杀发生的地区大多是苏联根据1939年8月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1939年9月或者1940年5至6月占领或者吞并的,1944年末和1945年初苏联又野蛮地重新占领上述地区。
——罗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杰弗里斯. 东欧史 [M].上海 :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695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乌克兰暴徒犯下累累罪行,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吧。
1939年9月,在卢克郡托斯安聂克镇斯梅汀村与苏克尔镇边境的一个森林里,一伙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残忍地杀害了22名波兰人。其中9名20到30岁的妇女在被强奸之后遭到杀害,同样遭遇强奸的还有2名11到13岁的少女。受害者中还有4名婴儿,5名10到14岁的男孩以及一对80岁左右的夫妇。1939年11月,沃伦省卢克郡罗扎西镇的一个乌克兰村庄里,一个乌克兰团伙杀害了暂时在此避难的200名波兰难民。这些屠夫伪装成波兰难民援助委员会的成员,谎称要为这些难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建议这些难民在夜间转移至帕鲍斯基奥斯特罗,在转移途中这些人就惨遭杀害。
——R.N.M. Lehmann. Struggling for Peace: Understanding Polish-Ukrainian Coexistence in Southeast Poland (1943-2007) [M]. Amsterdam: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2009,200 而更加大规模的暴行,还要再晚一些了。1941年,纳粹德国开始对苏作战,侵入了东波兰。虽然乌克兰人曾经在1939年对苏联的入侵夹道欢迎,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苏联并不合他们的胃口——1941年,苏联撤退的时候枪决了4000名乌克兰政治犯,而其中相当部分都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因此在1941年,他们转而欢迎纳粹德国,并且坚决拥护纳粹的政策——他们认为纳粹德国是“解放者”。
在1941年就参与纳粹的搜捕与屠杀行动的乌克兰人的数字是不确定的——一开始只有数千,但是在后来这个数字很快增长到了五位数。但是,纳粹德国对乌克兰的态度难道就好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在1942年,一支原本主业是对抗苏联的队伍——乌克兰起义军,开始转而对抗德国人。
上图为乌克兰起义军的宣传画,可以注意到其脚踩的两面旗帜
上图为乌克兰起义军的旗帜,寓意为红色的乌克兰人的鲜血与黑色的乌克兰土地——但是在事实上,乌克兰土地上流淌的鲜血,很大一部分是犹太人与波兰人的
在1943年3月到4月,原本仆从于德国的一万两千名乌克兰警察绝大多数都转投了乌克兰起义军,这些乌克兰警察曾经协助一千多名德国人屠杀了20万居住在沃利尼亚的犹太人,因此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正因此,他们的主要任务,便是清洗居住在加利西亚-沃利尼亚的波兰人。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这些乌克兰警察的活动地区的原因,对波兰人的大规模迫害行动先发生在沃利尼亚——而不是加利西亚。
在1939年,沃利尼亚大约有40万波兰人。而到了1943年,这个数字减少到了20万。减少的这些波兰人绝大多数都是被苏联流放或者杀害,而其中则包括了主要的精英阶层。他们无依无靠,没有保护。而也正是在同时,德国人放松了对沃利尼亚乡村的管控——从而使得乌克兰起义军获得了在乡村的主导权。
最早的系统性屠杀一般认为发生在1943年2月8-9日,科斯托皮尔和萨尔内的大约一百多名波兰人被乌克兰起义军杀害,这些乌克兰起义军伪装成了苏联的游击队骗取了村民的信任。被害者有的被活活剥皮,有的静脉血管则被挑了出来。妇女们不但遭到强奸,甚至乳房也被割下。而这,只是前奏。
在1943年的大屠杀中遇难的波兰平民
更加集中的暴行发生在1943年3月到4月期间,而乌克兰起义军的手段也相当熟练。他们先是纵火烧毁房屋,然后使用斧头,镰刀开始屠杀。对于试图逃跑的人,他们则使用步枪对付。在这一期间,合计有大约七千波兰人死亡。
而下一次集中性质的屠杀,则发生在7月到8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间这段空档期就太平了。
1943年6月16日,乌克兰起义军开始了对胡塔色特潘斯卡村的围攻,那儿聚集了16000——18000名波兰人,并组建了较大的自卫组织。在经过32小时的顽强抵抗之后,该自卫组织决定于6月18日早晨突围。共有名40波兰人在两军僵持中死亡,在逃亡过程中又有300名波兰人死亡,这一天在胡塔`色特潘斯卡附近的村庄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其中一些村民成功逃到胡塔色特潘斯卡保护区,余下的人则全部惨遭杀害。
——Tadeusz Piotrowski. Polish-Ukrainian relations during World War II: ethnic cleansing in Volhynia and Eastern Galicia [M]. Toronto,Adam Mickiewicz Foundation Press,1995,23 到了1943年7月,乌克兰起义军吸收了更多的来自其他方面的游击队——他们在沃利尼亚地区的军队数量已经壮大到了两万人。于是,更加疯狂的清洗也就开始了。乌克兰起义军的相关报纸发出宣言,宣称所有居住在沃利尼亚的波兰人都将迎来“可耻的死亡”。自7月2日到7月12日,短短的10天时间,乌克兰起义军袭击了167个地方。波兰流亡政府的代表希望能够与乌克兰起义军进行谈判,但是代表们在7月10日被乌克兰起义军杀害。
当然了,这也不会是结束。自7月之后,沃利尼亚的屠杀始终都没有断过。在这些零零散散的攻击中,又有数千波兰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儿童遇难。
第三次集中袭击发生在圣诞节——天主教徒比东正教徒更早过圣诞节,这也就使得区分的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在波兰人在木制教堂中进行宗教活动的时候,乌克兰起义军便开始了纵火。波兰人当然是企图从大门重开,然而乌克兰匪徒们则直接把枪口对准了教堂大门,开始射击!
受害的不止有波兰人,犹太人与一小部分乌克兰人也是受害者。虽然我不得不承认的确有一部分波兰人存在反犹心理——但是也有许多的波兰人是愿意保护犹太人的(波兰人获得国际义人奖项的数量全世界最多)。在1941年开始的抓捕和屠杀中,一部分犹太人得到了波兰人的保护,得以幸存。但是很遗憾,这种情况并没能持续到战后。他们的保护者惨遭乌克兰起义军的毒手,而他们本人也不幸遇难。至于乌克兰人,波兰民族记忆委员会记载了1341例乌克兰平民保护波兰人的事例,为此,有接近400乌克兰平民被乌克兰起义军视作“民族叛徒”,从而被枪决。此外,也有许多乌克兰平民因为拒绝加入乌克兰起义军,而不幸惨遭毒手。
到了1943年底,绝大多数原本居住在沃利尼亚的波兰人不是被杀,就是逃向了加利西亚地区。相比沃利尼亚地区,加利西亚地区的波兰力量要更加强大一些。此外,吸收了在沃利尼亚的教训之后,波兰人开始组织自卫力量。因为这些原因,在加利西亚地区的波兰人死伤数字要明显小得多。
加利西亚地区最为臭名昭著的大屠杀发生在1944年2月28日,胡塔·彼尼亚斯卡村。这个村落有超过1000名居民,还有一个庇护犹太人的场所与一个游击队的补给点。在2月23日这个村落的自卫力量击毙了两名乌克兰匪徒,而自身只有一人受伤。然而在2月28日,数百乌克兰匪徒伙同平民前来再次袭击了这个村落,村落的自卫武装在这种力量面前自然是不堪一击。结果自然是悲惨的——波兰指挥官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而妇女和儿童则被关在谷仓与教堂,之后纵火焚烧。村庄被完全摧毁,而平民也无一幸存。
零散的屠杀依然存在——波兰国家军并没有能力在德军、苏军和乌克兰起义军的三重恶意下保护所有平民。最终,加利西亚地区大约三万波兰人不幸遇难。
最后,关于死亡人数,这是一个至今仍然在争议的问题。在文章第一段的6~8万人,属于一个比较低的估计。而最高的估计,则为30万人。结合各方资料,本人比较认可10万人左右的数字。
但是无论如何,屠杀就是屠杀。正如南京大屠杀一样,无论是远东国际法庭的“二十多万”还是如今纪念碑上的三十万整——事实上,我们应该意识到,无论数字多少,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枉死的冤魂!
纠结数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屠杀始终都存在。
谨向于加利西亚-沃利尼亚大屠杀中遇难的各方无辜平民,致以悼意。未在前文列出的参考文献:
保罗·库比塞克. 乌克兰史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郑雪. 二战期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班德拉派对波兰人的种族清洗[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Timothy Sny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赞(26)